您好,欢迎进入中美省州合作专题子站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English
12月21日,美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撰文,认为过去15年来,家庭消费模式、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国际市场出口份额飙升是中国制造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内容如下:
美国国内关于制造业就业下降原因有诸多争论,涉及技术变革、贸易扩大等因素。美、欧、日就业下降,基本都是需求模式转变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结果。需求模式转变是指随着收入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增长慢于对服务的需求。劳动力在美国制造业比重下降并非特例,在工业化国家均存在比较明显的趋势,即使在保有贸易顺差的德国也是这样。
但是,中国的模式却大相径庭。制造业就业在1995—2000年期间下降1800万,降幅约五分之一,时值朱镕基总理主导改革关停大量经营不善的国企。但此后,制造业绝对就业数量和所占比重均稳定增长。
从统计较全的城镇制造业就业来看,2000—2014年,中国城镇非私企制造业就业从3240万人增至5243万人,而随着私营企业繁荣发展,2003—2014年,中国城镇私营企业制造业就业从1085万人增至2717万人,城镇制造业总就业从3984万人增至7961万人,增长翻番,制造业占城镇就业比重从15%增至20%。以上数字不含在农村地区就业的大量制造业人数,2003—2014年,农村地区私营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450万增至2360万。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远高于美国。为何中国未出现制造业就业下降趋势?有以下几点比较明显的原因:
一是中国增速快于美国几倍,人均收入远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中国家庭消费模式虽已开始有所转变,但仍然集中于商品而非服务消费,导致制造业产出强劲增长;
二是中国过去15年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进一步推升了制造业对投入的需求;
三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推行贸易自由化,导致中国在全球出口尤其是制造业中所占比重飙升,从2000年占比6%增至2012年的18%,而同期美国所占比重从18%降至9%。
总之,国内外对中国制造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生产率显著上升,并导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比例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