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美省州合作专题子站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English
《经济学人》杂志近日报道,目前迹象尚未显示出中国向供给侧转向已形成重大改变。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自习近平公开表示中国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以来,现在“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中国最热门经济术语。里根在上世纪80年代执政期间曾推行该措施。里根的供给侧战略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为至少在其政策执行最初,其政策焦点是利用减税来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生产和投资。在习近平经济学(Xiconomics)中,尽管在近期的经济规划会议及政府媒体上连篇累牍,但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尚不够清晰。投资者希望供给侧改革能够让中国领导层重新激活经济,他们迫切想要知道更多具体细节。
习的目标旨在激活2013年启动的改革,当时中央表示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国家与私营部门都置于平等基础上。但习缺少一个特别抓眼球的词来总结其经济愿景。他最常用的是中国经济进入了较慢、更成熟增长的“新常态”,但这个词有些被动接受疲软前景意味,而“供给侧改革”听上去有主动行动含义。但“供给侧改革”涵义是什么?最初中国学者们旨在明确切割过去信贷驱动模式。中国财政部研究员贾康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中国短期需求管理的对立面,后者通过低成本资金和大量政府支出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最终导致债务大幅增加(占GDP比重达250%)和投资回报下降。供给侧推动者担心这将造成滞胀,甚至引发全面经济危机,政府应专注于简化程序使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更具生产率,让私营企业更容易投资国企垄断部门将是一个好起点。
中国供给侧推动者与里根时期政策制定者面对不同经济问题:美国人认为生产瓶颈造成通胀并阻碍经济增长,中国供给侧支持者担心的恰恰相反:生产过剩导致通缩及不可持续的快速增长,且中国使用的政策语言更为激进:要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吃止痛药和简单输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实施‘外科手术’。但二者也有共同点:里根面临的是民主党控制国会,其实际出台的政策比供给侧清教徒所坚持的更温和,并掺杂其他内容。习虽不必面临这一问题,但中国执政党内部也存在不同利益集团,故党内领导人在平衡其竞争性需求时,经济政策往往也并不规律,有所打折。
习选择“供给侧改革”或将开启旷日持久的摸索。过去两个多月,党宣部门要求中国顶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解释说明“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发展改革委认为,中国需要在生产和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方面更具创新性、更有效率;另有学者担心目前谈论“供给侧改革”会分散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带来潜在风险。北京大学姚洋认为,中国经济主要病症是缺乏需求,而非供给方面问题,解决需求乏力应在短期内实行货币宽松。
从最近争论看,目前迹象尚未显示出向供给侧转向已形成重大改变。中国政府在12月份提出的措施包括降低企业借贷成本、降低医疗等领域准入门槛,以及降低房地产等领域过剩产能。但所有政策实际上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就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