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美省州合作专题子站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English
《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3日刊文,关注中国领导人利用两会推动产业改革,清理僵尸企业,但对中国改革进展仍存疑虑。现编译如下:
20年前,中国领导人决定有必要综合运用重组、私有化和大规模裁员等手段,重塑受债务、产能过剩和利润下滑困扰的国有企业,重振经济。上世纪90年代末,估计有2000万至3500万工人下岗。
如今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预计下周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将审议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其中改革产能过剩产业议题将占有突出位置。目前中国经济增速迅速放缓,中国领导人和全球市场对此感到不安,并引发对社会不稳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采取更加温和的战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列出未来五年裁减180万钢铁和煤炭工人的计划。为减轻因裁员而造成的社会问题,政府将向重组基金注资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合144亿美元),用于下岗工人离职补偿、再培训和转移安置。
经济学家对这些措施是否足以解决问题表示怀疑。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将钢铁产能削减至不超过1.5亿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却表明目前年产能过剩规模约为4亿吨。
目前中国政府已承诺将把经济增长模式从依靠重污染工业向消费和服务业拉动的增长模式转变,但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预计中国仍将增加财政开支,承诺更多货币刺激措施,但这些措施以推动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是否能限制产能过剩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多大力度能限制过剩产业的发展值得怀疑。
野村控股公司、西班牙对外银行有限公司和高盛集团等公司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不及早采取积极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外界不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过于乐观。他们估计,目前中国部分行业的产能比实际需求高出多达35%,这种情况导致企业负债激增。
在中国向海外出口过剩钢材时,美国和欧洲对华产品的反倾销诉求越来越多。欧盟于2月对自华进口的钢材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穆迪(Moody's)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钢材消费量同比下降5%,而钢材净出口则增长25.5%。与此同时,煤炭行业受到需求持续下滑和更严厉的环保法规的双重打击。研究机构龙洲经讯称,中国煤炭行业的收入已较2012年峰值下降27%,净利润下降90%。
目前中国对15万家国有企业进行重组的进程可能会慢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原因有:一是产业工人在目前专业化很强的中国经济中找到新工作难度加大,且与2000年时相比,现在市场需求和生产率的新增长空间有限。二是执行问题。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税收收入,政府发布的改革措施在地方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不到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试图强制关闭小型钢厂以提高钢铁业的效率,其结果是钢铁企业和政府官员通过扩大钢厂规模规避政策限制,导致产能激增,出人意料。
归根究底,中国重组经济的速度和力度将取决于中国最高领导层决定。在中国经济经历一年的动荡后,习近平主席将向全国人大阐述中国未来五年的蓝图。分析认为,习主席似乎对在国企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所带来的好处不那么确信,他不会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