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美省州合作专题子站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English
5月16日《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隐性担保无处不在,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China City Construction Holding Group Co.,CCCC)则先人一步,呼吁中央银行给其债权人一个确定承诺,即政府不会允许任何违约行为。近期, 在一场意外的私有化操作之后,CCCC在香港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点心”债券)收益率剧烈变动,凸显了中国经济中资本配置被道德风险扭曲的问题。
CCCC原属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有,但上月一个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复杂的资产重组控制了该公司。为应对市场恐慌,CCCC致函中央银行金融稳定局,题为《关于稳定企业金融局势,避免债权人动乱的紧急请求》。信函呼吁央行采取行动,因为公司重组导致投资者过度焦虑,尽管已非国有,但CCCC强调了其与政府关系密切,若出现违约则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暗示公司仍有敏感与秘密的政治责任。信函还希望央行“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安抚公司投资者,以牵动中国政府对愤怒的投资者举行公开抗议这一可能性的忌讳。
这起事件突显了隐性担保(无论是真实或是想象的)如何影响中国不同类型公司获得融资及其支付价格的程度。此前除了由住建部所有之外,投资者还从CCCC董事长于炼是中国政协委员这个事实获得安慰。今年以来中国发生一系列债券违约(包括一些国有集团违约),这也搅乱了近几周中国债券市场,加大了政府债券和风险更高债券之间的息差。
中国多数国有企业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负责监督。但其他一些国有企业仍隶属各部委,这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那时政府各部委控制着与其行政职能相关的企业。
信中称,CCCC有170亿元人民币(合26亿美元)债务。万得资讯(Wind Information)数据显示,这些债务多由国内债权人持有。但CCCC坚称其财务状况稳健,拥有23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信函还称,“我们没有金融违约,偿还能力也属正常,企业运行依然健康,变更股东不是‘丑闻’,不是‘失信’,也不是‘过错’”。CCCC和央行上周五均未回应记者置评请求。